F1 赛道成为好莱坞片场—《F1:狂飙飞车》:实拍革命、IMAX 沉浸与苹果生态如何重塑赛车电影极限

7月3日 17:30

当橘红色的落日熔金泼洒在斯帕赛道的沥青路面上,黑金涂装的赛车以322公里时速撕裂空气,布拉德·皮特在驾驶舱内承受着4倍G力的压迫——这不是特效替身的表演,而是《F1:狂飙飞车》献给银幕的“实拍宣言”。这部由苹果斥资3亿美元打造、约瑟夫·科辛斯基执导的赛车史诗,将虚构的“极速巅峰”车队嵌入2023赛季真实F1大奖赛的硝烟中。从银石赛道的暖胎圈到阿布扎比的终局狂飙,摄影机与赛车共同征战14站赛场,让演员成为车手、让赛事成为片场、让观众成为赛道边的见证者。当汉斯·季默的配乐与千匹马力引擎的嘶吼共振,这场由技术狂想与工业浪漫交织的速度盛宴,正在重新定义赛车电影的基因,该片制作团队在实拍、设备研发、音效制作以及后期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为赛车电影开辟了新的道路,以下是对这些创新的深入剖析。

一、实拍革命:F1 赛道成为好莱坞片场

《F1:狂飙飞车》主创和F1赛车手合影

1、全球首例F1大奖赛同期拍摄

制作团队与FIA、各 F1 车队和官方机构紧密协作,在 2023 赛季的 14 个大奖赛期间进行拍摄,包括银石、铃鹿等知名赛道。官方将剧组视为虚构的 “第 11 支” 队伍 APXGP,赋予其完全的赛场通行与拍摄权限。在银石赛道的 2023 年英国大奖赛期间,布拉德・皮特与达姆森・伊德里斯身着赛车服,和真实 F1 车手一同接受国歌仪式,随后开上改装 F2 赛车进行实拍。尽管他们的车辆不参与正式比赛,但柯金斯基团队仅获得极短的 15 分钟摄制时间,现场必须和观众与真实车手并行,拍摄难度极大。

2、布拉德・皮特驾驶改装F2 赛车实拍:训练与安全保障

为提升速度还原度,剧组弃用替身与CG 动画,安排 61 岁的布拉德・皮特和伊德里斯接受为期四个月的高强度培训,内容涵盖 F3/F2 赛车驾驶、G 力适应与安全流程。训练在法国保罗・理查赛道、英国多地进行,两位演员累积超 6000 英里(约 9600 公里)的实地行驶里程。2025 年 6 月,皮特在美国奥斯汀赛道驾驶 2023 款迈凯轮 MCL60 达 197 英里 / 小时(≈317km/h),由 F1 车手兰多・诺里斯陪同,成功突破 180 英里 / 小时(≈290km/h)的心理门槛。F2 赛车由梅赛德斯 - AMG F1 与 Carlin Motorsport 联合改装,车内引入轻量化电机、F1 级气动套件,并装配 50 余台小型摄像机与 IMAX 系统,所有传感器与摄像设备由 Sony 与 Apple 协同设计,确保高强度行驶下的耐震性与散热性,且获 FIA 安全认证,保障演员在高速环境下的应急生存空间。

3、汉密尔顿担任制片人:专业加持动作设计

七届F1 世界冠军路易斯・汉密尔顿担纲制片人,为演员提供专业辅导。他审阅剧本与镜头角度,还亲身教学提升演员对 F1 比赛细节的把握,包括制动点、气流判断、发动机音阶识别等核心技能。汉密尔顿对皮特的驾驶天赋赞不绝口,皮特也表示没有汉密尔顿,这部电影根本拍不成。这一安排提高了动作设计的真实度,获得了 F1 竞技圈的高度肯定。

二、轻量化设备攻坚极速拍摄

《F1:狂飙飞车》中iPhone 改造 的T - cam 系统

1、iPhone 改造 T - cam 系统

苹果团队将iPhone 15 Pro 的 48MP 摄像与 A17 Pro 芯片嵌入 F1 广播摄像模块壳体中,壳体材质为航空钛合金,精准复制 FIA 允许的重量级别,可替换标准摄像系统且性能更强。摄像模块内部包含 iPhone 电池、ND 滤镜与 ProRes Log 编码能力,能在赛道光线瞬变下采集高动态范围素材,便于后期色彩统一处理。苹果工程师对抗高温、高振动和剧烈 G 力传感进行了特殊测试,实际耐受能力超越 F1 官方广播标准。该系统支持 USB - C至 iPad,通过定制固件可手动调整帧率、白平衡、曝光增益等。这项技术不仅服务于该片拍摄,还促使 iPhone 15 Pro 正式加入 Log 编码和 ACES 色彩工作流支持。

《F1:狂飙飞车》影片画面

2、无线360° 旋转 IMAX 镜头

团队研发IMAX 规格的微型无线旋转镜头系统,多个摄像头头部装载于 F2 改装赛车的气动翼片与引擎舱位置,摄像体积仅为传统 IMAX 镜头的 1/4 重量,支持 360° 旋转拍摄。摄影师可在 iPad 或监视器端远程控制无线云台,实现即时切换角度,保障拍摄归焦精度;同时设备内置热脱扣控制器预防过热失控截断。七位摄影协同工程师配置自车内至尾部、气流区等监拍车壳震动、方向盘抖动、发动机声纳等多个维度信息氛围,满足多视角 IMAX 对空间感的极致要求。

3、七机位同步架设

剧组在每台改装F2 赛车内部及周边共布置七个机位,包括头盔内 POV、车体侧翼、底盘近地面、方向盘纹理、后舱涡轮摄像、尾流气浪及天空俯窥七个方向。这些摄像点通过帧同步时间码及 GPS 对位系统保持 ±1 帧误差,最大程度确保后期拼接处理时的连贯性空间关系。每个机位都录制 ProRes Raw 素材,素材数据由车载 SSD 传回同步 iPad 监看端,供导演 Kosinski 和摄影 Claudio Miranda 做实时调整。该系统能捕捉方向盘微抖、加速拖拽、歪头侧滑等细节动作,实现出色的临场体验,让观众在 IMAX 屏幕上观影时,感受到速度、震动与空间切换带来的躯体共鸣。

《F1:狂飙飞车》剧照

三、IMAX 特制拍摄:沉浸式速度美学的技术密码

1、480fps 超高速拍摄 + IMAX 全画幅扩展

制作方在关键超车、撞击、爆胎等瞬间启用480fps 超高速摄影,记录 0.01秒级的空间变化。这种高帧率让气流扑面、轮胎破碎、细微颗粒飞溅等都能被 IMAX 画面极致捕捉与放大。影片采用 IMAX 1.90:1 比例进行全片拍摄,而非仅部分场景,使头盔反光、侧面气流、排气热浪等都被纳入画幅,让视觉冲击更全方位。在影院中,各类动作在 IMAX 屏幕上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如车头扬起的细小石屑、赛道左侧漫起的尘埃、轮胎轻微发亮的橡胶纹理等。

2、第一视角沉浸系统

柯金斯基团队通过车内iPhone T - cam 和 Sony/Panavision IMAX 镜头架构,实现场景与演员动作一体化,并实时捕获方向盘微颤、手指触感、视角切换等驾驶细节。车内画面与 IMAX 杜比视界 HDR 进行融合,使亮部与暗部亮度跳跃范围极宽,夜间对比度极高,而日间高反射更显真实。柯金斯基强调特效团队创造了一个动态 Luma 曲线,让画面在高速中变得 “肉眼所感”,就像真在飞行。IMAX 为影片提供定制声混,配合 12 声道(部分影院)扬声器与激光定位,让引擎呼啸声、排气爆发、轮胎碎石声层次分明,并与汉斯・季默的配乐交织。观众在声场之中 “被包围”,不仅是听,更是一种身体感官体验。

四、汉斯・季默音画融合:机器与人的共振

奥斯卡得主汉斯・季默与Steve Mazzaro 携手打造电+弦乐混合配乐,将机械声音具象化为听觉体验。无论是发动机预热的低频节拍,还是超车瞬间的弦乐突袭,音画的切换与情绪同步,沿袭《壮志凌云:独行侠》的高强度配乐模式,使速度与情感无缝连接,真正意义上融合 “机器” 与 “人”。

五、苹果生态链:从拍摄到后期的技术整合

《F1:狂飙飞车》剧照《F1:狂飙飞车》剧照

1、拍摄端

苹果将iPhone 15 Pro 中的 ProRes Log 编码接入拍摄模块,支持高动态范围原始素材采集。这是 Log 格式首次进驻 iOS 摄影能力,奠定拍摄端色彩基础。采用 USB - C 连接至 iPad,导演与摄影师可实时调控帧率、快门角、白平衡与曝光增益,随拍随优调正片界面,实现更智能拍摄流程。模块内部搭载热风扇、自主过滤器、震动缓冲与自修复固件,使其能在 F1 赛道 300km/h、极热 / 极冷环境下稳定运行,并成功促使苹果推出 Log 与 ACES 色彩工作流支持的产品更新。

《F1:狂飙飞车》剧照

2、后期管线

影片采集的iPhone Log + IMAX 原始素材,通过 Time - code、GPS 元数据导入 Final Cut Pro,借助其多机位(Multicam)功能实现高效剪辑。这种剪辑方式由 Apple silicon 驱动,借助 Metal 引擎支持多路高码流视频并行。处理虽然早期 FCP 不支持完整 Dolby Vision 输出,但最新版本已能在 Rec.2020 PQ 或 HLG 输出基础上调控 Dolby 元数据,制作方最终导出高质量杜比视界版本用于院线播放。拍摄端素材符合 ACES 色彩规范,结合 FCP 的自动色彩匹配、LUT 应用与键帧控制,使调色团队能够精准还原赛道真实光影,还渲染出真实环境光反射与高光细节。此外,FCP 强大的代理流管理让技术人员在剪辑过程中减轻数据版负担,从而更集中处理视觉效果。

《F1:狂飙飞车》导演兼制片人 Joseph Kosinski碟中谍8 剧照

六、类型片技术启示录:赛车电影的工业新标准

1、实拍- CG 边界重构

影片大胆采用“实拍为主、CG 为辅” 的制作原则,90% 的赛车镜头均为实景拍摄,只有涉及严重撞击、翻车、爆炸等高危场面才借助 VFX 合成完成。这种策略增强真实感,使 CG 预算集中使用,形成更高性价比的影像效果。以 3 亿美元预算为例,实拍阶段以 Apple 赞助硬件与 F1 赛事配合降低交通与场地成本,而 CG 部分因数据采集完整、素材质量高,可大幅缩短建模时间。某些特技镜头中,后期人员只需替换背景或添加粒子效果,减少了从零建构的重工业流程。

2、院线技术适配与沉浸反馈

本片实现了对IMAX、Dolby Vision、CINITY 三大影院技术体系的同步优化,涵盖 1.90:1 画幅结构、HDR 图像渲染、12 声道音频系统等标准。在部分影院中,配合激光投影系统,还实现了视觉频率与声音频率对人类神经感知的共振调试。例如在银石赛道超车段落,导演通过剪辑节奏匹配引擎音律,制造 “心跳 - 画面 - 声响” 同步节拍,增强肾上腺素式观感。这种技术与生理结合,未来将是沉浸式电影的基础手段之一。

3、中小制作的模块化实拍可复制性

虽然整部影片耗资巨大,但部分技术流程具备可复制性。通过iPhone Pro 级别拍摄设备、Final Cut Pro 剪辑流程、中小型影院 HDR 分发路径等,独立制片人亦能通过 “低成本 + 高格式” 的组合达到媲美商业片的视觉表现。例如纪录片、赛车纪录短片或动作短片领域,可参照其使用 T - cam/iPhone 组合采集、模拟多角度动态场景同步剪辑、利用 FCP 代理剪辑与 LUT 快速出图,形成轻量化高还原的内容解决方案。

从iPhone 轻量化改造到 IMAX 全画幅实拍,《F1:狂飙飞车》证明技术革新始于问题解决而非预算堆砌。当科辛斯基团队将真实 F1 世界引入银幕,赛车电影从模仿到原创,从再现迈出了关键一步。影片展现的不只是速度,而是技术如何成为叙事的语言:通过光影、帧率、声波、算法,向观众传达赛车世界的复杂与纯粹。这种探索值得更多影片借鉴。

文章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Apple为F1电影开发定制iPhone摄像头系统Wired

[2]数据来源:苹果为电影打造F1专用拍摄模块:抗震+高温设计详解The Kashmir Monitor 报道

[3]数据来源:布拉德·皮特F1电影用iPhone打造比赛级摄影机BGR 报道

[4]数据来源:影片确认全片采用IMAX 1.90:1画幅拍摄Southampton Playhouse

[5]数据来源:Hans Zimmer 谈 F1 配乐:机器与人类情感的融合Rolling Stone Philippines 采访稿


本文为作者 农夫山泉 分享,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m.nflsystem.com/stream/1547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