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机拍纪录片?《克霾达人》- 用BMCC拍摄自己的纪实影像作品
陈东
2020-04-04 23:04
BMCC这样的机器,大多数人都会用它来拍摄微电影。但是用它拍摄纪录片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BMCC工作流程的“繁琐”,会影响到纪录片的拍摄吗?其实专业纪录片的拍摄早就开始使用电影级的机器,因为BMCC相对小的体积和便宜的价格,我的纪录片《克霾达人》就尝试全片使用BMCC进行拍摄,并且相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影片简介: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你对雾霾的认识却只是灰色的城市、难受的身体和抽象的空气指数。雾霾究竟长什么样?我们的空气达人用显微摄影让雾霾颗粒物在微观世界魔幻现身;用精确的方法算出你每天吸入多少颗粒物;用科学的眼光研究空气污染对人的伤害……污染天气的室内,会是世外桃源吗?有办法逃掉危险的空气吗?面对空气污染,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和中国人一起行动了起来,达人们的脚步不会停止……
影片中除了绿色和平授权使用的素材、片尾延时摄影等部分,几乎全片都使用BMCC进行拍摄。
RAW拍摄处理大场面 vs ProRes422HQ进行常规拍摄
在进行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BMCC提供的ProRes记录格式完全可以满足纪录片拍摄当中的大部分需求,并且提供相对出色的画质。在开片的城市天际线场景中,为了捕捉傍晚日落的细致影调和天空层次,选择了使用RAW进行拍摄。片头拍摄上海大雾霾的场景,全程都是用ProRes格式拍摄的,实际调色处理后也完全能够满足画质的要求,并且BMCC提供的影调层次很好的满足了我对“雾霾”这一被摄物体相对细腻的影调要求。 一块128GB的固态硬盘,拍摄ProRes格式,一天的拍摄基本是可以满足的,如果还不够可以使用256GB的,当然用这样的机器拍纪录片,对后期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自己的硬盘是必须的。在我看来虽然固态硬盘并不便宜,但是相同价格完全可以买到比CF卡更多的存储空间,这点上是绝对划算的。影片的空镜,访谈,森林场景等等因为使用了这样一台电影机,经过达芬奇调色之后呈现出的画面感觉,确实优于摄像机许多。或许这第一眼看上去并不明显,但是对整体观看感受是有提升的。影片的有些片段存在前期拍摄曝光不足的问题,后期提亮并进行降噪处理以后也基本看不出任何不正常的感觉,如果是摄像机或者单反相机拍摄的,那恐怕真的无能为力。 纪实影像有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抓取到比曝光准确更重要,在纪录片拍摄的心态下,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按照剧情片的拍摄思路去细致检查各项技术参数。这个时候,一台后期余地空间大的摄影机就成了神器,很多时候起到了挽救画面的作用,否则很多素材就真的无法使用了。
麻烦的录音,BMCC的硬伤
大部分摄像机本身就装备有还不错的麦克风,5D这样的相机或者iphone的麦克风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是应急的情况下对于纪录片而言还是可以勉强凑合一下的。但是BMCC的机内麦克风,除了用来对板和靠波形同步音轨之外,录得的声音几乎就是没法用。这个麦克风的声音缺乏有力度的中频。由于BMCC有机身风扇主动散热的问题,散热风扇的噪音也会一起被录进去,于是这个麦克风被采用的可能性就彻底被否决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外接麦克风。
BMCC的麦克风输入接口性能如何呢?很遗憾,虽然BMCC默认提供了两个6.5mm的MIC/LINE IN接口,但是经过测试,输入的声音会有轻微的底噪。如果你录制的声音比较大或者是中等大小的声音还好,如果声音微小,这个输入接口还是挺害人的。但客观而言,这个麦克风接口并不算最糟糕,其实大部分摄像机的麦克风接口也没好到哪里去,不是吗?
因为必须要外接声音,拍摄过程中H4N,DR100MKII,R44+416等各种录音方案基本都玩了个遍。其实普通访谈和收声,H4N对于纪录片而言真的是个不错的机器了,DR100MKII也不错,但是缺点是没法改变机内麦克风的角度。虽然DR100MKII在录音素质上优于H4N,但是如果把易用性和灵活性考虑进来,在纪录片拍摄上恐怕DR100MKII就只能和H4N打个平手了。值得一提的是,与DR100系出同门的TASCAM DR60录音底座是个不错的选择,配合一只RODE NTG-2麦克风,不管是拍纪录片还是短片微电影,自己备上这么一套装备基本录音都能搞定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或许我就不会再买H4N了。其实纪录片的音频部分要做完美真心是比较难的,我也非常遗憾这部影片是我的第一次创作,声音上瑕疵很多。如果再让我拍一次纪录片,我一定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获得完美的音频上。
双机混合,调色纠正
在影片对第一个任务张超进行访谈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不得不使用了BMCC与5D2进行双机位拍摄。在剪辑过程中就明显可以感受到两台机器在画质上的差异,BMCC细节很丰富,人物肤色和质感还原非常不错。而5D2画面相对并不清晰,也存在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在后期进行颜色统一的过程中,5D2需要降低较多的饱和度才能与BMCC进行匹配。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片子色彩风格看起来不够有质感,很有可能就与佳能等数码相机默认拍摄的饱和度过高有关,需要在后期的过程中进行纠正。BMCC和5D2在一开始进行颜色统一的时候比较难处理,这其实更多是心理上的因素——不舍得让BMCC的画面风格对5D2妥协。后来越过这个心理障碍后,发现统一二者色彩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用白色的墙壁和人物的肤色做参考就可以了。
影片结构,越清晰越简单越好
虽然这是一篇以技术为主的文章,但我还是决定谈一点别的。很多人反感国内纪录片的旁白,很大的一个原因第一是旁白矫情,第二是旁白啰嗦,很多画面已经讲明白的问题和影片逻辑关系已经能讲明白的问题还要去用旁白描述一下,自然会让人厌烦。很多旁白还会过度煽情,这也让人不快。在这部影片中我尽可能尝试使用简洁的旁白,同时弱化旁白的主观色彩,尽可能使用客观平实的描述,把主要问题说清楚,起到介绍的作用,让观众更多自己去思考。
结构上影片还是用了更偏商业纪录片的套路,但是还不极致。以后有机会,很希望能够在纪录片拍摄中也尝试三幕剧作结构等内容编排的方式,并且增加戏剧性和人物细节。当然这就需要对于内容更好的控制能力和拍摄细腻度了。Discovery和BBC对于这些叙事方式都烂熟于心,所以他们在拍摄同题材影片的时候,能够做得非常精彩,把枯燥的案例说得尽可能有趣。这点上,这部个人第一个作品还欠缺很大。
BMCC这样的机器拍摄纪录片其实并不难,多一点的付出换回更好的画面是值得的。图前期的一时之快去采用更方便的设备,不如使用更专业的设备。
影片简介: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你对雾霾的认识却只是灰色的城市、难受的身体和抽象的空气指数。雾霾究竟长什么样?我们的空气达人用显微摄影让雾霾颗粒物在微观世界魔幻现身;用精确的方法算出你每天吸入多少颗粒物;用科学的眼光研究空气污染对人的伤害……污染天气的室内,会是世外桃源吗?有办法逃掉危险的空气吗?面对空气污染,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和中国人一起行动了起来,达人们的脚步不会停止……
影片中除了绿色和平授权使用的素材、片尾延时摄影等部分,几乎全片都使用BMCC进行拍摄。
RAW拍摄处理大场面 vs ProRes422HQ进行常规拍摄
在进行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BMCC提供的ProRes记录格式完全可以满足纪录片拍摄当中的大部分需求,并且提供相对出色的画质。在开片的城市天际线场景中,为了捕捉傍晚日落的细致影调和天空层次,选择了使用RAW进行拍摄。片头拍摄上海大雾霾的场景,全程都是用ProRes格式拍摄的,实际调色处理后也完全能够满足画质的要求,并且BMCC提供的影调层次很好的满足了我对“雾霾”这一被摄物体相对细腻的影调要求。 一块128GB的固态硬盘,拍摄ProRes格式,一天的拍摄基本是可以满足的,如果还不够可以使用256GB的,当然用这样的机器拍纪录片,对后期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自己的硬盘是必须的。在我看来虽然固态硬盘并不便宜,但是相同价格完全可以买到比CF卡更多的存储空间,这点上是绝对划算的。影片的空镜,访谈,森林场景等等因为使用了这样一台电影机,经过达芬奇调色之后呈现出的画面感觉,确实优于摄像机许多。或许这第一眼看上去并不明显,但是对整体观看感受是有提升的。影片的有些片段存在前期拍摄曝光不足的问题,后期提亮并进行降噪处理以后也基本看不出任何不正常的感觉,如果是摄像机或者单反相机拍摄的,那恐怕真的无能为力。 纪实影像有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抓取到比曝光准确更重要,在纪录片拍摄的心态下,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按照剧情片的拍摄思路去细致检查各项技术参数。这个时候,一台后期余地空间大的摄影机就成了神器,很多时候起到了挽救画面的作用,否则很多素材就真的无法使用了。
麻烦的录音,BMCC的硬伤
大部分摄像机本身就装备有还不错的麦克风,5D这样的相机或者iphone的麦克风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是应急的情况下对于纪录片而言还是可以勉强凑合一下的。但是BMCC的机内麦克风,除了用来对板和靠波形同步音轨之外,录得的声音几乎就是没法用。这个麦克风的声音缺乏有力度的中频。由于BMCC有机身风扇主动散热的问题,散热风扇的噪音也会一起被录进去,于是这个麦克风被采用的可能性就彻底被否决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外接麦克风。
BMCC的麦克风输入接口性能如何呢?很遗憾,虽然BMCC默认提供了两个6.5mm的MIC/LINE IN接口,但是经过测试,输入的声音会有轻微的底噪。如果你录制的声音比较大或者是中等大小的声音还好,如果声音微小,这个输入接口还是挺害人的。但客观而言,这个麦克风接口并不算最糟糕,其实大部分摄像机的麦克风接口也没好到哪里去,不是吗?
因为必须要外接声音,拍摄过程中H4N,DR100MKII,R44+416等各种录音方案基本都玩了个遍。其实普通访谈和收声,H4N对于纪录片而言真的是个不错的机器了,DR100MKII也不错,但是缺点是没法改变机内麦克风的角度。虽然DR100MKII在录音素质上优于H4N,但是如果把易用性和灵活性考虑进来,在纪录片拍摄上恐怕DR100MKII就只能和H4N打个平手了。值得一提的是,与DR100系出同门的TASCAM DR60录音底座是个不错的选择,配合一只RODE NTG-2麦克风,不管是拍纪录片还是短片微电影,自己备上这么一套装备基本录音都能搞定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或许我就不会再买H4N了。其实纪录片的音频部分要做完美真心是比较难的,我也非常遗憾这部影片是我的第一次创作,声音上瑕疵很多。如果再让我拍一次纪录片,我一定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获得完美的音频上。
双机混合,调色纠正
在影片对第一个任务张超进行访谈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不得不使用了BMCC与5D2进行双机位拍摄。在剪辑过程中就明显可以感受到两台机器在画质上的差异,BMCC细节很丰富,人物肤色和质感还原非常不错。而5D2画面相对并不清晰,也存在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在后期进行颜色统一的过程中,5D2需要降低较多的饱和度才能与BMCC进行匹配。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片子色彩风格看起来不够有质感,很有可能就与佳能等数码相机默认拍摄的饱和度过高有关,需要在后期的过程中进行纠正。BMCC和5D2在一开始进行颜色统一的时候比较难处理,这其实更多是心理上的因素——不舍得让BMCC的画面风格对5D2妥协。后来越过这个心理障碍后,发现统一二者色彩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用白色的墙壁和人物的肤色做参考就可以了。
影片结构,越清晰越简单越好
虽然这是一篇以技术为主的文章,但我还是决定谈一点别的。很多人反感国内纪录片的旁白,很大的一个原因第一是旁白矫情,第二是旁白啰嗦,很多画面已经讲明白的问题和影片逻辑关系已经能讲明白的问题还要去用旁白描述一下,自然会让人厌烦。很多旁白还会过度煽情,这也让人不快。在这部影片中我尽可能尝试使用简洁的旁白,同时弱化旁白的主观色彩,尽可能使用客观平实的描述,把主要问题说清楚,起到介绍的作用,让观众更多自己去思考。
结构上影片还是用了更偏商业纪录片的套路,但是还不极致。以后有机会,很希望能够在纪录片拍摄中也尝试三幕剧作结构等内容编排的方式,并且增加戏剧性和人物细节。当然这就需要对于内容更好的控制能力和拍摄细腻度了。Discovery和BBC对于这些叙事方式都烂熟于心,所以他们在拍摄同题材影片的时候,能够做得非常精彩,把枯燥的案例说得尽可能有趣。这点上,这部个人第一个作品还欠缺很大。
BMCC这样的机器拍摄纪录片其实并不难,多一点的付出换回更好的画面是值得的。图前期的一时之快去采用更方便的设备,不如使用更专业的设备。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m.nflsystem.com/stream/12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