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看着假?这篇文章帮你讲清为什么 |专访《河神 2》视效总监

嗯,我们邀请了Weta digital 高级特效合成师,也是《河神 2》的视效总监詹涵苏聊聊他们是如何制作《河神 2》的。


相信很多行业内的人认识或知道他,因为都是自己人,所以聊天自然掺水,这篇专访真的超级干货,良心推荐大家。专访主要涵盖了几个地方:《河神 2》特效从前期想法到执行上的分析;摄影、美术、特效三部门的合作关系、方式;剧集制作特效的方法论;对Weta以及合成师的看法和建议。


因为篇幅有限,推荐大家观看本周日 8 月 9 日 14:00 的直播,直播内容会更详细、具体、有料。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入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即可免费观看。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怎么参与到《河神2》这个项目中的,做了哪些工作?


詹涵苏:我和《河神》系列剧的制片人很早就认识,大家比较聊得来,制作理念也一致,一直在寻找合作的机会。《河神1》我并没有参与,但我无论作为普通观众还是从业者都非常喜爱《河神1》。所以第二部我就主动向制片人常犇请缨加入《河神2》。


18年年中我在Weta的项目正好进入尾声,档期也吻合我,所以就很顺利地加入到主创阵容中。我是这个项目的片方视效总监,全程参与了前期策划,拍摄以及后期特效制作,主要负责特效的创意和执行,把控整部剧的特效镜头效果。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导演、摄影你们都是比较年轻的主创,这个项目最初,你们对于视觉上的想法和目标是什么?

 

詹涵苏:《河神》系列剧有非常强的开创性,主创团队从来不是对其他作品进行模仿创作,而是大胆的探索,去建立一个全新的审美体系。简单的说就是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就不再做了。这是我非常钦佩和看重的,也是我一直认为做影视创作一个该有的态度。


我做特效方面设计时,也从来不会模仿已经做好的特效电影,因为那已经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我非常希望国内能够形成自己的特效美学,我们在膜拜好莱坞特效工业同时仅仅是要半岛电竞官方 科学的流程和工作方式,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内容。《河神》是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作品,这些民俗志怪为我们自己独有,努力把这样的内容视觉化意义深远。





《河神1》的制作非常完整,审美,质感就摆在那里,非常清晰。并且剧组完全保留了主创团队,所以我们就不用在基本的审美方向上花更多时间去沟通。我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调调上走的更远,并且实现导演更多大胆而独特的想法。


具体来说,《河神》的特效是以真实感为基础,在叙事上进行延续,对剧中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重组、拼接、发展。特效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飞远一些,但不能完全切断和故事的内在联系,整体上一定要更灰更冷静,更干,同时具有东方色彩,保持神秘感。浮夸炫目,虚张声势的特效设计绝对不能出现在《河神》系列中的。我和田里导演都比较抵触所谓“魔幻”的特效设计,我一直觉得“魔幻”特效风格是一个需要得到矫正的观念,在直播中我会再具体聊一下。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很多设定都是《河神1》 做好的,在第二部中想带来怎样的改变?


詹涵苏:《河神》第二部的故事格局比第一部大,整体制作水平实现飞跃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的野心。而实际上,在特效方面我们从来都没有刻意的去制造场面,增加元素,以显示我们升级的决心。田里导演和编剧写每一段涉及特效的戏的时候都会根据前后的戏去做特效初始设计,保证叙事是流畅的,节奏是一致的,然后我会在这个基础上去玩出一些花,再填补一些特效设计上的空缺,这些都要保证不破坏戏。只有戏剧上的张力够足,才能真正把特效给带起来,反之剧情上空洞无力,特效越花哨就越显得尴尬。


这一部中一个重要的特效设计就是银铃封,小河神点烟辨冤的绝技超凡绝伦,可他却遇到了一个比这更强的技能。第8集第一次播到小河神被银铃封封上这段的时候很多弹幕都说“绝了”,微博当晚也出现了一个#河神2特效#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特效做的真,坠落动画衔接流畅,而是特效表现了这样一个黑白对抗的出现,这才让所有人兴奋。《河神2》所有的特效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故事到了那个时间点,就自然而然有了。尽管个别特效场次最终完成度还是有待提高,但没有一场戏特效的内容是突兀的,全都融合在剧情里。从这个角度讲,《河神2》是在剧本阶段完成了特效升级的第一步。


这一部中我们获得了相对更多的特效预算,但还是做不了大量三维资产,或者说硬是要做结果也一定是很差强人意的。所以只能做的少而精。全剧生物角色只有水牛和红水蛭两个,设计上还是非常克制的。





开场的九牛下水和大结局的龙王大会是大场面,我们用了比较多的资源,不管怎么着要把门面撑起来。



我们对和第一季相同的效果上在做了一些提升,比如增强点烟辨冤中的烟场的深度感,三维烟更准确的去匹配人物身上的光线以及给烟更丰富的动态。而对于这一部新幻境效果也基本上以2.5D为主,合成做了大量投射,纯三维的部分很少。用二维我们可以拼一下审美,在一些细节上反复调整,甚至偶尔调整一下大方向我们也承受的起,在前期我们拍摄了大量的参考和相对合理的分层素材,用二维素材拼接实现效果,可以给重要场次省下资源。



第六集丁卯在日式包间陷入幻境全部是是实拍素材的拼接,没有任何三维资产。所以名义上是升级,其实步子迈的还是非常小心的。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河神》1、2 都非常强调视觉设计,这些镜头,在具体工作上是以哪个部门为重点?美术、摄影、特效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詹涵苏:在审美方向上,美术和摄影一定得领着特效往前走:他们确定了美学上的语法,特效才可以用这套语言进行创作。特效的概念设计,也得根据他们定的调子来。有的时候美术的气氛图就直接成为了我们的概念,特效的进一步设计都是美术和摄影触发视觉动机后的延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三个部门审美上的一致,最后出来的效果很统一,很工整。


做这一季开场九牛下水的时候,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朝天门码头的景会这么素,第一季第一集拜河大典美术在同一个景上用红白两色做出了强烈的宗教仪式感,我以为这一季这个开场会是一个更加盛大的祭祀场面。然而这一次的九牛下水美术邢老师想把景做的更常规一些,生活化一些,要让这个不太现实的传说变的很现实,这样才能让人相信。



既然定了这个方向,特效上就一定不能过于风格化和写意,不要有什么壮美的晚霞,诡异的大漩涡。要力求让观众真的相信,我们就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码头上放下了九头水牛去抓捕一个巨型鱼类生物。一切都应该看起来都完全实拍的,特效仅仅是做出了我们拍摄无法实现的部分而已。


摄影方面我们同样要理解他们的节奏,我们杀青后重看素材发现这一季镜头运动要稳很多,没有那么张狂了,这也是因为故事内容变得更沉重摄影而作出的变化。因此很多特效元素的动态也都要顺应这一变化,保证画面动态丰富的前提下所有动画的速率都应该尽量放慢,动画曲线更平滑,否则人家摄影做出的这个节奏就全给我们破坏了。


在拍摄方案制定上,特效则要用预演等手段和美术,摄影以及动作部门进一步完成创作,并让想法落地,制定具体的拍摄方案。这部分的工作我可以说是特效相对做主导,因为拍摄方案上任何的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到特效的报价以及最终的完成度。我们主创都明白这点,一直是在寻求最经济实用的方式来完成拍摄,并给特效部门支持,去减轻后期制作的压力。


我们这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是有自己独立想法,有自己的立场,同时又愿意为了其他部门作出妥协。拍摄方案都是几个部门共同协商得出的,大家都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也不断的相互帮忙填坑,这样良好的合作关系十分可贵。我们整个拍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但是和他们一起工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事情如果注定是nasty 的,但是合作的人都很nice,精神上依然会很愉悦。


《河神 2》工作照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河神》系列在视效筹备期做了哪些工作?在开拍之前,有没有先做一些测试,确认方法和数据都是可以操作的?另外有没有做预演?对于预演的作用你怎么理解?

 

詹涵苏:《河神2》整体上特效资源有限,但是制片部门依然在前期就给了一笔很可观的预算让特效做筹备工作,我相信这在剧集的制作中是不多见的。凡是有特效内容的场次,优先级高,难度最大的就做预演,难度中等的我们就全部画一遍分镜。所有涉及特效场次的分镜是我们特效部门来画的,设计上能照顾一下我们自己。


个别场次我们无法判断效果的,例如银铃封的纯白空间,摄影就协助我们在开机前拍摄了测试素材。不过受限于周期,当时这部分的测试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导致了我们后期在银铃封段落中做了重大改动,当然这也是整个项目为数不多的大调整。


负责这部剧特效的全流程管理团队炫彩堂在第一部的时候就全程参与,采集了大量有效的现场数据。第二部我们很多景都没换,所以做预演的时候场景尺寸比例直接拿第一部采集的就好,朝天门码头,龙王庙,这些都是现成的。预演中的每一个镜头摄影部门拍摄时都能轻松找到对应机位,并且保证景别,构图和预演中一致。第一集开场的九牛下水,可以说最终画面和预演做到了高度匹配。


视觉预览和剧照截图


预演首先是提供给剧组主创的视觉化创作工具,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单单取决于特效一个部门的意志,其次它是解决拍摄问题时可视化的沟通方式,以及制片部门报价的参考。预演最终通过后,也是各个部门共同定下的一份契约,大家都要尽可能遵照预演中的方案。关于预演的讨论非常多,三层楼的老师在这一块比我更专业。


个人觉得预演在国内首先要做的是能出圈,就是让摄影、动作等特效之外的部门主创接受这种工作方式。我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摄影指导和动作指导对预演感到排斥,这就像你作为一个画师,笔和纸都捏在别人的手里,然后再让你创作。作为一个特效艺术家你逼我换一个软件我同样也会跟你拼命。这部剧中的主创都比较年轻,他们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创作方式。


24集郭得友水下战连化清的预演受限于时间做的比较粗糙,动画几乎都是blocking的,场景人物比例也不对。水下你没法提前去采集场地信息,做准确的layout,这就没法保证机位和构图在拍摄时和预演一致,但是摄影和动作以及水下摄影团队都是尊重这个预演的结果,因此最后这个预演依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在水棚拍摄的时候反复看这个预演,导演组通过预演跟踪我们拍摄的进度,水下摄影团队和动作部门对着预演不断地在调整拍摄方案,假设没有预演的话这个沟通成本会大大增加。


詹涵苏在片场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您是如何理解片方视效总监这个职位的,他的职责和定位、工作内容是什么?


詹涵苏:不是每一部戏都一定要有一个片方视效总监,这个人如果找的合适会帮助项目推进,梳理全局的流程,平衡导演的需求和团队的承受能力,他/她是将导演意图转为视效方案的翻译官,同时也是各个部门和视效团队之间的润滑剂。这个人如果不合适则会在导演和团队之间筑起高墙,导致制作方向上南辕北辙,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设这个职位,直接让导演对接视效团队。


一部作品的特效成败大体由特效团队的内部因素和所谓“客户“的外部因素共同组成,片方视效总监更多的工作应该是把外部因素都变为良性的,如果特效团队自身再具备一定的实力,特效最后的结果就会比较理想。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剧的镜头量非常大,但工作周期相对来说比较短,如何应对?和电影特效比起来,具体工作节奏、步骤、重点是否会出现不同?


詹涵苏:剧的镜头量非常大但是也一定要控制这个量,周期相对短也要首先申请更长的周期。《河神》制片人常犇有过一个著名的“牛肉面”与“法餐”的理论,究竟是做100个人的牛肉面还是做一个人的“法餐”?这些在前期筹备的时候你就得想好,你硬是要用有限的预算去拼下超乎实际的体量,最终除了特效惨不忍睹没有第二种可能。


我们可以承担很大的压力,努力给制片部门一个很“超值”的美满结果,但体量和周期首先得在一个基本合理的范围内。我两个人的“法餐”都做不出来,你让我做100个人的?这部剧建组之初我就不断的和炫彩堂在评估这个制作量以及周期,在他们剧本没有定稿之前就给了很多反馈到导演组。


《河神 2》11集成片效果截图


在筹备期的时候第11集水晶宫有一个比现在宏大许多的设计,水晶宫原本是隐藏在牛蹄岛下面的水下宫殿,大厅中间的玻璃立柱是水压阀,郭得友破坏了水压阀以后海水灌进水晶宫,然后众人再从海底游出去,这样一场水下重场戏设计的非常好(个别观众抱怨这一季水下戏不多其实原计划11集就会下水),但是拍摄和特效的代价都太大了,我也向制片部门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最终主创团队忍痛割爱简化了这一场,这才有了白四虎隔腕花瓣飞舞的这场戏。


事后再看看我们拍摄期间的困难程度以及最终特效的制作体量,真的长吁一口气,感叹简化水晶宫是何等英明的决定!制片部门和我们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合作方式,我们会努力提升质量,他们会帮我们争取更多的资源。这部剧的周期相对比较宽松,制片部门甚至为了争取制作时间,延后了好几次上线时间。

 

所以你问我镜头量真的太大,工作周期超短我怎么应对?我应对不了。我会和制片部门协商去控制量和周期,这也是我们合作的基础。有了这个前提特效部门才能说可以做一些调整,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好。具体来说,预算再怎么不够,前期和拍摄的投入不能少,前期特效的概念分镜,测试预演支持一定要足,要用好一些的人,拍摄期要找有经验的团队跟组,炫彩堂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拍出来素材质量ok了,数据参考足够了,方案也比较明确,后期个别场次就算完成度不高,也不会完全垮掉。《河神2》最终的特效结果应该还是匹配整部剧的质量,观众经常在弹幕和评论区cue到特效,觉得特效不错。我心里清楚部分场次的效果和好莱坞电影还是有明显差距,但我可以坦然的讲这已经是现有预算中能获得的最好结果了。


《河神 2》剧照


我没有觉得剧和电影的特效制作本质上有太多不同,都是一个盖楼的过程。地基、结构、用料,前几层楼搭建方式和电影几乎是一模一样,前几层盖完的阶段性效果,剧和电影也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电影会继续往上盖,在每一个环节上继续深入下去。


剧集的特效制作关键就在于别犯错。layout 、透视、比例、光线方向、shader 、 大气深度、扣像以及生物基本的重量感,动画是否平滑,这些都是有对错之分,而不是好坏之分,能把明显的错误都纠正了,出来的结果就已经不会太差了,再往后的部分就只需要根据导演的意见去做调整。国内有些剧集特效质量非常低,不能全部把责任归咎到预算和周期或者甲方身上,往往是这些基本点都没有做好,画面中犯了很多错,继而造成了合作上的恶性循环:画面的质量没有说服力,有点惨,导演就可能会对制作方案产生怀疑,然后试图改变制作方向来拯救这个效果。然而改变方向还是不会纠正这些业已存在的错误的,只是烧掉了更多预算,最终几轮之后画面依然没有进步,双方负面情绪产生,最终酿成悲剧。


我在很多案例中都看到了这样的过程,而制作团队在复盘的时候会用一句“导演不断改想法”来忽略掉特效之前在画面中犯的错误。真的是导演挑剔吗?真的是预算周期太少吗?可能真正的原因是你对你的镜头无法纠错。做剧集特效一个美好的图景就是:各个环节都没有犯大错,出来整体画面质量是ok的,导演的意图也执行出来了,稍微做调整,镜头很快就通过。剧也一般没有技术审核环节,不要有明显边缘遮罩的瑕疵,动画的穿插就可以视为技术审核通过。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剧中最满意的特效是哪一部分?

 

詹涵苏:最满意的场次还是第八集的银铃封,像我前面所说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没有参考什么电影,最后也没有人会觉得我们像某部电影。田里导演第八集这个坠落设计很大胆,开始我们担心不一定能完全实现。这个长段落的拍摄贯穿了我们整个拍摄过程,从黑棚绿棚,白棚到水棚,这要求我们的拍摄计划制定的很准确,但最终我们没有留下遗憾,我后来反反复复的把这段看了很多遍,内心十分舒适。



另外我最喜欢的是《河神2》中各种花式转场,其中大部分是要有特效辅助的。这些转场保证了画面的流动性,并能产生奇幻效果。后期制作这些转场没有太多的难度,主要是前期拍摄是要保证素材之间的动态速率一致,我们没有mocap ,但是有摄影组准确的肌肉记忆,我自己的合成师经验也会帮到我,基本上在现场我看着监视器就大概能知道这几条素材是不是能接上。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给我们讲讲在Weta digital的工作感受怎么样,你们在工作上会和其他公司有什么异同吗? 


詹涵苏:工作内容本身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公司的制作流程和国内的特效公司基本也是一致,甚至于有些熟悉的画面,比如客户推翻反馈,渲染没节点,整个服务器挂了大家下楼喝茶,都和国内一样。如果要说最大的不同,还是人。国外这些公司每个位置上的人工作经验都更丰富。整个团队每一个位置上的人都是顶尖好手,特效艺术家很少有少于10年经验的,且这些人都很有合作精神。我们无数次地讨论如何改进中国的特效行业,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把优秀的人能留在一线的制作岗位上长达10年甚至更久。


海外特效公司对于员工的管理非常宽松,比如不会规定每个人的工作长度和上下班时间。这也是建立在大部分西方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契约精神的基础上,管理层不会监视员工的工作状态会给予每个人信任,而员工自己也会努力工作去回报这种信任。这个宽松的模式在国内很难开展,高压模式和宽松模式在国内都难以持久。所以抛开特效制作,在国内做特效公司人员管理难度就比海外公司大。


詹涵苏在weta和同事合照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作为一名合格的合成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高级合成师?

 

詹涵苏: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之前在这方面开展过很详细的讨论,Base FX的张志勇老师也做了很精彩的解答。我在这里分享一个特别的观点:镜头反馈才是你真正的良师益友。


合成师在职业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头两三年,除了加强对软件的了解,多和老人半岛电竞官方 一些处理问题的招数,最重要的就是从你收到的反馈中半岛电竞官方 ,反馈的内容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给出解决方案。好的反馈会指出你现在镜头中的问题,以及带领你的镜头去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你很好的执行了反馈中的内容,你的作品有了立竿见影的变化,说明这是很好的反馈。继而你就应该去反思它是怎么样改变你的镜头的,看一看,这一两版或者是十几版之间镜头发生的变化,这变化才是特效合成的精髓。


这样的视觉经验积累多了,你的审美就培养了起来,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画面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大部分人都忽视的一个环节,所谓艺术家能成长,并能带领团队,绝大部分的积累源于此。反馈会给你带来工作量和负面情绪,但也教会你很多。我一般都建议身边初入行的朋友有可能就去比较大的公司和平台,那里有更优秀的总监和前辈,因此你能收到更合理准确的反馈,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河神 2》剧照


一个特效合成师想从中级往高级发展,除了制作经验,视觉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平衡制作中的手动化和自动化,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和质量都很高。具体来说就是努力的研究开发出一个比较完美的set up去解决镜头中绝大部分的问题,然后再手动的修正一些区域的问题。举个例子,面对一个复杂大场景的扣像镜头,高级合成师总是会用最少的节点花上半天时间反复测试找到最佳的扣像方案,这会是一个50% 以上边缘都很好的扣像结果,然后他/她会在针对剩下的50%继续寻找好的set up ,再用一到两个set up解决30%的问题,最终用手动方式做区域的修正,解决剩下的部分。


经验少的合成师会用无数个roto分割画面来得到完美的结果,然后roto之间有重叠,然后满世界的边缘问题,然后是修不完的技术反馈。高级合成师的这个思维方式适用于非常多的合成类型中,尤其在大场景的案例,自动化能大大提高效率并让你更快速批量调整画面中的元素。实际上合成Lead,总监,我们的流程TD写那么多的工具也都是在尽可能实现自动化(批量化),去提升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级合成师到最后把很多时间花在了python 上,因为他需要更多自由度去制定合理的自动化处理方案。


《河神 2》剧照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特效,调色,剪辑以及DIT部门怎样高效的协作?作为视效总监和这些部门合作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詹涵苏:国内新一代的后期从业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这些习惯,流程和国外的差异非常大,比如调色的预置,剪辑对变速镜头的交接。


我会尽量先接受和半岛电竞官方 国内现在的工作方式,先按照这个来,然后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我不会期望一下子完全改变这些协作方式,也没有必要,国内的这些工作方式存在有它的道理,可能是受限于预算和周期才产生的。这些流程如果有了弊端再想办法解决,但很有可能直接换成国外的那一套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得诞生出第三种办法才行,这些内容我会在直播中具体再聊。


-END-


最后,再次推荐大家观看本周日 8 月 9 日 14:00 的直播,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即可免费观看。



其他推荐直播:





本文为作者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 分享,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m.nflsystem.com/stream/129747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
扫码关注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