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影像工业新周期,蔡司的长期策略与产品演进
当下的影视行业正处在一个明显转折点上:一方面,内容形态持续拓展,从竖屏短剧到虚拟棚拍,创作者的需求比以往更为多样;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项目都被“降本增效”的现实所倒逼,流程更紧,预算更严。镜头不再只是审美的延伸,设备系统也早已不再只是拼参数、比性能,越来越多创作者关心的是——我是否能以更高效、更稳定的方式完成拍摄,甚至缩短后期环节。
在今年BIRTV展期间,我们与蔡司光子学与光学事业群大中华区总负责人兼蔡司移动影像和自然观察业务北亚区负责人骆安先生,以及蔡司中国区电影业务负责人李道敏进行了交流。面对这样的行业局势,蔡司并未选择追逐热点推出“爆款产品”,而是把重点落在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上:如何为影像行业构建一套稳定、好用、易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既服务于高标准制作,也能适应当下多变的内容生态。
镜头系统:在稳定性与个性之间取得平衡
镜头不仅决定了影像的技术底色,也深刻影响着创作的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蔡司始终围绕两个核心维度展开镜头产品的长期策略:稳定性与个性。
所谓稳定性,指的是镜头在跨焦段、跨型号使用时的光学一致性、色彩协调性和机械手感的一致性。对创作者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不同机位、不同镜头之间能保持统一的画面质感,也意味着更少的调试时间、更低的风险和更高的可控性。蔡司从SP、SPR定焦系列到SZR变焦镜头的迭代更新,始终坚持在镜头组间实现色彩、对比度、炫光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统一”。
蔡司SP镜头组
蔡司SPR镜头组
蔡司SZR镜头组
这一能力背后,是蔡司多年来持续投入的光学建模与仿真体系。骆安提到:“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光学仿真软件,能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光线模拟与镀膜组合计算,找到最优的设计路径。”这种基于计算模型的设计逻辑,让炫光、色彩等视觉要素从经验型试错走向了精确的参数控制,也使得蔡司能够在多镜头系统中实现高度一致性的风格表现。某种意义上,这正是蔡司“以科学支撑艺术表达”的典型体现。
另一方面,蔡司并不试图“抹平所有差异”。个性,是另一条同等重要的设计线索——蔡司希望为创作者提供一种可被调动的风格语言。以T* Blue镀膜为代表的光学技术,不是单纯压制炫光、而是让炫光成为一种有方向性、有美学特征的视觉元素。这类炫光拥有统一的色彩倾向与形态控制,使其在画面中可以作为情绪表达的构件反复调度,而不会在不同镜头之间失真、失控。
“我们不是为了个性牺牲系统性,也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放弃风格。”李道敏表示,“镜头系统的迭代,既服务于叙事的一致性,也鼓励摄影指导根据创作需求去自主调度审美语言。”
围绕“稳定性”与“个性”这两个维度,蔡司逐步构建起一个具备明确分层与风格区隔的镜头产品生态系统,覆盖了从高规格电影制作到灵活内容创作的全链路场景。
在高端市场,Supreme Prime(SP)与Supreme Prime Radiance(SPR)系列以出色的光学素质与风格一致性被广泛应用于院线长片和高预算剧集制作;其配套的Supreme Zoom Radiance(SZR)则延续了Radiance系列的炫光语言,使变焦镜头也具备可控风格表达力,是快速调度场景中保证影像连贯性的重要选择。对于预算有限或创作者偏年轻化的拍摄场景,蔡司也提供了如Nano Prime(NP)、CP.3等小型镜头选择,兼顾便携性与影像品质。部分镜头还支持eXtended Data协议,可直接输出镜头畸变与遮光参数,便于虚拟拍摄和后期流程衔接。
测试炫光的示意图
虚拟系统:数据闭环让拍摄更可控
随着虚拟制作从广电和XR直播逐步拓展到棚拍电影、文旅体验、商业广告等领域,影视创作对数据系统的依赖也愈发深入。不同于以往“实拍+后期”的分段逻辑,越来越多的团队希望在拍摄现场就“看见最终画面”,以缩短决策链、压缩后期成本。蔡司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ZEISS CinCraft Scenario 摄影机追踪系统(“追影”),正是为这一趋势量身打造的连接中枢。
“它不是一个独立设备,而是一个解决‘数据从哪里来、怎么准、怎么合’的系统方案。”李道敏这样形容追影的定位。系统采用混合式追踪方案,融合光学、惯性与红外传感器,既支持反光贴点,也支持自然特征点位追踪。这意味着它不仅适用于标准棚拍绿幕,也能覆盖户外复杂光线与自然场景,在真实拍摄空间与虚拟引擎之间建立稳定、灵活的连接。
追影系统的一大优势在于镜头数据的集成化处理。蔡司预置了完整的自家镜头数据库,同时也兼容库克、阿莱等主流镜头,只需现场标定一次,即可实现即插即用、快速建模。“用户不用从零调参数,只要一根线、一组镜头,就能马上把虚拟引擎跑起来。”骆安表示。
此外,系统支持实时输出镜头畸变、焦距、遮光边缘等信息,可直接对接Unreal、Unity等主流虚拟制作平台,省去了繁琐的数据拆分和对齐流程,让前期拍摄和后期合成真正协同起来。
为了降低进入门槛,蔡司中国还推出了全球唯一的长期License政策,支持按天、按周、按月等灵活授权方式,既适配电影工业化制作,也考虑到中小团队“任务型项目”的使用模式。李道敏坦言:“很多年轻团队项目周期短、预算紧,但他们对流程效率的要求并不低。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们也能用得起、用得上。”
从“系统连接”到“数据闭环”,蔡司将追影系统视作推动影视工业数字化协同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并不意在替代创意,而是要最大限度减少技术环节的不确定性,让创作者专注于内容本身。
CinCraft Scenario界面截图
面向青年:降低门槛不是降低标准
“创作者年轻化”已成为当前影视内容生产中不可忽视的趋势。大量90后、00后正从高校、短视频平台或项目工作室走向专业拍摄现场,他们带来全新的视角、节奏与合作方式,也对工具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剧组的诉求。
“我们看到很多年轻导演、摄影师有自己的表达欲和项目路径,但他们往往面临时间紧、资金有限、人员精简的现实限制。我们的产品就要足够友好,够轻量。”骆安表示。
针对这类创作人群,蔡司在产品和服务上都进行了适配性设计。例如在镜头端,MP、NP 等中型规格镜头提供了更适中的成本门槛,同时保留蔡司系统一致性的成像风格,适合用于纪录片、微短剧、剧情短片、校级作品甚至广告新媒体内容。而在虚拟制作层面,CinCraft Scenario系统支持按天/周计费的灵活授权机制,让小体量团队也能以低负担方式接触到高阶数字流程。
除了产品策略,服务体系也是蔡司面向青年创作者的重要着力点。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设立推广中心,常态化开放镜头试用、技术交流、虚拟系统体验培训等内容,并鼓励具有代表性的青年项目以合作方式进入蔡司生态。例如针对优秀青年导演的作品,蔡司可以提供设备支持、案例推广,甚至帮助其链接行业资源。
“我们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希望做一个真正的创作支持者。”李道敏指出,“这群年轻人也许今天只是拍一个竖屏故事,但未来可能会成为推动行业风格革新的主力。我们希望在他们起步阶段就参与其中,成为他们信任的技术合作者。”
更长远地看,蔡司正在逐步建立一套面向青年创作群体的“长期支持模型”:从产品适配、流程培训、案例协同,到未来可能的教育计划与人才扶持机制。与其说是市场布局,不如说是在做一场面向下一代内容力量的耐心陪伴。
稳中求进:构建可持续的系统支撑结构
面对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调整交织的影视行业,蔡司没有选择短线追热或单点突破,而是坚持在系统底层的持续打磨与演进中寻找确定性。
“我们始终认为,所有行业都是有周期的,但只有长期投入,才能走得更远。”骆安表示。这种长期主义的底气,来自于对行业走向的深度理解,也来自于蔡司自身在光学、数字、服务三个层面的系统积累。
据悉,蔡司将在2026年推出两款全新电影镜头系列,并同步推进对 CinCraft Scenario 虚拟制作系统的功能迭代与软件更新。系统预计每2至3个月进行一次版本升级,围绕用户体验、兼容性、数据导出精度等维度不断打磨细节。这种高频迭代机制不仅提升系统可靠性,也确保其在面对新引擎、新工作流时具备快速适配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并非孤立产品的研发,而是围绕一个清晰的逻辑展开:蔡司正在从“光学专家”向“系统支持者”战略演进。正如李道敏所说:“我们不是在追热点,而是在夯实系统力。我们的镜头、数据系统和服务网络,本质上都是在构建一套更适配当下影视工业发展节奏的创作支撑结构。”
在数智化拍摄与虚拟化制片逐步融合的当下,创作者面对的已不只是技术选型,而是整体流程协同的复杂度。稳定的影像风格、可信的数据输出、低门槛的部署方式、以及能覆盖不同体量项目的服务机制,构成了系统价值的核心。
蔡司正是在这四个维度上持续投入,搭建起一个具备纵深的产品-系统-服务网络。从镜头语言的可控性,到数据技术的流程闭环,从青年创作者的早期支持,到高端制作的深度集成——蔡司的“稳”,不止于坚持光学本体的品质标准,更是对系统性进化方向的清晰判断。
面对仍在转型中的行业格局,与其说蔡司在“推出产品”,不如说它在“建设一条可持续的影像生产路径”。而这条路径的关键词,不是效率的极限,而是风格的自由 + 系统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