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真实不是纪录片的最高价值

8月23日 06:24

问题:您觉得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的价值或者意义是什么呢?


王竞:其实有一些人在生活中从来不走进电影院。有研究机构曾经做过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媒体的信任度会降低,尤其是在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比如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会质疑电视上播出内容的真实性,也不愿意置身到电影故事里去接受一些虚构出来的感动,但是纪录片他们会看,因为他知道纪录片有一些地方还是不能撒谎的。


比方说我拍一个人的死去,在故事片里我们可能知道这个人过几分钟,导演一喊停他就站起来了;可在纪录片里,死亡是真实存在的,纪录片是一个能让成人认真对待的游戏


所以我觉得一旦故事片和纪录片中间有这样一个本质的界定后,纪录片就有了它自己独特的价值。


问题:刚才聊的话题,让我想到微博上一个少年直播自杀的事情,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会不会触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究竟是忠于真实还是顾及人性?


王竞:做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真实是不是唯一目的或者最高目的?有人认为纪录片是为了还原历史,也有人认为纪录片是一种向社会发言的手段,去表达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人产生影响。在我看来,真实不是纪录片唯一的目的。


真实,其实只是纪录片的一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之后,再追求真实就没有太多意义。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我面对的桌子、椅子、周边的墙壁都是真实的,但是存在本身并不会感动到他人,一定要形成一种表现力。


我的书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发生了一个矿难,灾难中死亡多少人才会令你感到震撼,是20个,30个,还是200个,500个?其实在冷冰冰的死亡数字背后,如何以有力的方式去传达它才是纪录片的力量所在。


在一张记录印度化学工厂泄漏事件的新闻图片中,呈现的是在沙土中露出孩子的一小张脸,虽然画面里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人,但是它传递出的感染力,可能已经抵得上那些报道死亡上百人的重大事故。


对于纪录片来说,如何调动你的素材,让它形成感染的力量,可能才是纪录片最有特点或者最打动别人的部分。如果看到一个生命在你面前消逝,为了恪守真实而不去干预、不去拯救的话,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对真实的执念,这样的人还没明白纪录片到底为何而生,真实显然不是纪录片的最高价值。


提问:《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但是总体来看,纪录片受到的关注相对于电影还是比较少的,您怎么看待中国近些年来纪录片的生存状态?


王竞:纪录片肯定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因为在今天来说,讨好受众的东西太多了,每天一睁眼,打开手机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你让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真实或者真相,就坐在那儿盯着荧幕观看好几个小时的严肃内容,可能只有太少的人才能这么做,比如非常看重精神生活价值的人,大部分人是没有那样的专注力和时间的。


像《舌尖》这样的纪录片试图把原本严肃的内容加了很多的调味剂,让你能够去接受它,还有一些新纪录片利用了故事片的叙事技巧,甚至把它行为艺术化了,变成一个社会运动,比如《科尼2012》,它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跟这个时代的人对话,我觉得这种努力肯定是要做的。


再看《舌尖上的中国》,尤其在第二季更明显,我们可以看到美食只是它的包装,更多展现的是人文风俗,当然争议也比较大,观众反映说好像离“吃”越来越远了。


显然,陈晓卿不想把它做成一个菜谱式的东西,试图在这个过程中融合一些价值层面、人文层面的内容,但同时又要有趣、吸引人。不管怎么说,这样一个片子产生了这么巨大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时代对上话了,就说明这是一种积极的改变,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


总之,纪录片肯定是得去这种调整的姿态,如果只是坚守严肃的人文价值,你不来看是你没文化,这种姿态肯定慢慢要退出舞台了。





来源:共识网 作者:曹乐溪

本文为作者 卤蛋 分享,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半岛电子官方下载地址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m.nflsystem.com/stream/154906
Baidu
map